己亥岁末,庚子尹始,荆楚之地,瘟疫爆发。 瘟疫自古有之,乃天地间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之气,名曰戾气。从古到今,人类历史的演进一直伴随着与传染病的斗争。从过去鼠疫、天花、伤寒,到现代的艾滋病、 SARS、禽流感、新冠肺炎等,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历代中医先贤在与瘟疫的抗争中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与疫病进行的抗争史。
中医认为瘟疫究其源头,乃非其时有其气也。隋代巢元芳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侯,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 《黄帝内经·刺法论》:"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晋·王叔和在《伤寒例》中首次明确提出"寒疫"概念,认为寒疫是春分至秋分之间感受非时暴寒折遏时令之气所致的流行性疾病。吴鞠通《温病条辨》记载:"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并自注:"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疫是发生于一定季节,感受疫疠之邪,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广泛流行的急性外感热病。针对此次新冠肺炎,吴又可《温疫论》曰:"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有别于六淫外感邪气,也并非四时之常气的温热之邪,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天地间的杂气之一,为天行之气,包括在"疫疠之邪"的范畴。 纠其原因,武汉去年冬季气温偏暖,且阴雨连绵不断,不时之气留连。
《礼记 月令》云:"冬风解冻,蛰虫始振",蛰虫泛指孟春应该苏醒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病毒,蛰虫于冬季提前苏醒,故武汉瘟疫源于气候因素。此次疫情发生在2019己亥年末,2020年1月20日之前为己亥年终之气。己亥年厥阴风木司天逢中运土运不及,木克土,天刑之年,是六十甲子年中木强土弱最明显的年份,脾土过于沉寂,湿气流连,终之气少阳相火在泉,加上厥阴风木司天助力,流水不能结冰,且小寒大寒节气行雨水节气,我们北方在此期间也有降雨,六气反常,本应蛰伏的生物重新活动起来进而时疫流行起来。
由于气运异常,本次疫情的发病特点是外有寒,湿淫气及冠状病毒疫疠之气,内有土虚,湿阻,火郁热壅之体,所以把这次疫情 "寒,湿,瘀,毒"为主要病机。《疫证治例》指出 :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失时,是 谓六沴。沴,恶气,抑毒气也。中其毒者,率由口鼻 入……稽留气道,蕴蓄躯壳,病发为疫,证类伤寒。"故其主要病机为阴毒秽沴侵袭气道,阻塞气机。 中医药治疗疫疠,思考的是如何在整体论、系统论的指导下,根据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证候等提出诊疗救治原则,给病邪以出路,启动人体自愈能力,扶正祛邪,疗愈疾病。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刘谦吉《伤感合编 外感编》有"寒疫之为病 ,身热头痛 , 憎寒恶风 ,舌苔面垢"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 寒疫论》中有"究其症状 ,则憎寒壮热 ,头痛骨节烦痛 ,虽发热而不甚渴"。《瘟疫论》云:"大凡客邪贵乎早遂,乘人气血为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致危殆,投机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在此次疫病中,应防治结合且防重于治,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治疗上应以扶阳顾津、解表散寒、化饮祛湿为主。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辟瘟疫诸方多用辛温药物,是该时期医家治疗寒疫的经验总结。清·陆懋修明确指出,寒疫是具有传染性的寒性疫病,寒疫当用热药治疗。张三锡在《医学六要 运气 略》中指出"民多寒疫 ,多兼泻利 ,忌用润药 ,宜渗湿理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瘟疫历史上多次有过,在中医看来与以往瘟疫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不同,针对疾病的特点,给予辨证施治,就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惊慌,自古先贤就指导人民战胜过无数次瘟疫,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这只不过是一场普通的瘟疫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