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珍贵古籍 见证川派中医药源远流长 [打印本页]

作者: 古代秘籍    时间: 2020-10-23 20:07
标题: 珍贵古籍 见证川派中医药源远流长
展出的中医古籍。
四川历来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巴蜀自古出名医、产中药,形成独特的川派中医药文化。目前正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的“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中医药古籍文化展,展出20余种馆藏的珍贵中医药古籍以及图片、文字等文献资料,见证了川派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
《针经》和《诊脉法》
开巴蜀针灸先河
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以来,至明清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超过千人。2000年来,川派中医药在中医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会长、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杨殿兴介绍,在汉代,以涪翁、程高、郭玉为代表的四川医家,奠定了古蜀针灸学派。涪翁为四川绵阳人,曾撰著《针经》《诊脉法》,开巴蜀针灸先河。虽然这两部专著都已失传,但其内容影响深远,后世很多医书,都借鉴了其内容。
2012年,成都北郊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葬群,出土920余支医学竹简和一尊人体经穴漆人。这是国内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杨殿兴介绍,如今保存在成都博物馆的这尊人体经穴漆人,经过考证,上面刻有“心”“肺”等线刻小字,也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证明了针灸学派在巴蜀的渊源和影响。”
不仅仅是针灸。此次展出的一本光绪年间影印本《经效产宝》,又名《产宝》,由唐代成都名医昝殷编纂,书中收录唐代以前诸家关于胎产的论述,兼收民间验方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著成,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
《备用本草》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蓝本
省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嘉陵介绍,省图现馆藏各类中医药古籍2000多种、数万册,数量多,类别多。
此次展出的一本明嘉靖年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以下简称《备用本草》),由宋代成都人唐慎微编纂。唐慎微出生于中医世家,他将宋初《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两书合并,增添大量药物资料,收药达1746种。
《备用本草》是宋以前药物学研究集大成者,其中还收录有许多失传的六朝至宋的方书,是研究六朝、唐、宋时亡佚医书的重要文献。书中还采录医籍方论、民间验方和自身临床效方,收载医方3000余条,并首创“方药对照”的编写方法。此书问世后,曾数次作为官方法定本草颁布,沿用近500年之久。据省图相关负责人介绍,李时珍正是以此书为蓝本加以增补考证而编写成著名的《本草纲目》。
巴蜀名医辈出
李劼人给女儿写信荐医
晚清以来,川派中医承先启后,涌现出一大批技艺超群的著名医家。展览中,特别设置“巴蜀医风医德”板块,展现11位近现代巴蜀名医。
1888年生于绵阳的蒲辅周,就是其中之一。蒲辅周自幼精研医著并随祖父侍诊,18岁便悬壶乡里。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蒲辅周奉命到京,在该院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
王嘉陵说,四川文学大家李劼人的女儿当时在北京工作,有一段时间身体不舒服,李劼人还专门写信给女儿,叮嘱她去找蒲辅周看病。
“四川还有很多文化人士,对中医药也十分关注。”王嘉陵介绍,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清末民初经学大师廖平。他不仅在经学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对中医学也很有研究,写作的医类专著达20余种。
在省图馆藏的中医古籍中,有一本明刻本《难经》,具体作者不详,但一般认为其成书年代不晚于东汉。书中以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编纂,故名《难经》。“廖平对《难经》进行深入研究,写作了《难经经释补正》,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医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王嘉陵说。






欢迎光临 (http://www.gudaimi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