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国家图书馆 古籍馆展出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第二展厅内,有一部惟一来自民间收藏的古籍善本,这就是民间著名收藏家韦力收藏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 这部经书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已经失传,只有汉文版还流传于世。据史料记载,尤以辽代刊印的契丹藏经版本为上乘。辽代传世的古籍本来就极为稀少,古籍善本鉴定专家彭震光认为该刻本是一件无价国宝。韦力则表示,他愿意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人们能通过此次展览看到这些难得一见的宝贝。于是,韦力将自己收藏的辽刻本《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送到了“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现场。 攒4个月钱买下第一套古书 从9岁开始,韦力对收藏产生了兴趣,但当时没有人引导他,他也没有多少钱,仅仅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时而收集邮票,时而收集一些别的藏品。后来,韦力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一则上个世纪50年代郑振铎去香港收购古书的报道,于是他对藏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特意把自己的那些小人书郑重其事地整理了一遍。 但由于那时正赶上“文革”,他没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书籍。直到1981年,在石家庄上学的韦力,上学时发现路边新开了一家古旧书店,一进门他就被满屋的古旧书吸引住了。尤其是一套《古文源鉴》,那是康熙年间由故宫里的古印店以五色印刷的古书。他说:“看到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原以为泛黄卷边、越破越脏的才是古书的想法多可笑。这套五彩斑斓的古书,让我感受到古书的魅力。”当时老板开价80元,这对还是学生的韦力来说无异于天价。为了买这套书,韦力尽可能省下饭钱等一切开销,攒了4个月才把这套书买回家。这就是韦力收藏的第一套古书。 韦力表示:“收藏应该有师承,我瞎买的历史很长,不摸门路,有10多年。后来我也接触了一些藏书老先生,尽管他们没有很多的文化知识背景,但在藏书界那么多年,知道哪些书少见。一次,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买一个清刻本,但我觉得没什么啊,还是明刻本好。其实这是《赵之谦全集》,后来才知道很罕见。” 为购书下海经商 从此以后韦力买书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新书、旧书,只要是书店卖的全都一股脑地买回来。持续一段时间后,他认识到这样下去自己的精力、财力都会跟不上,于是开始专门收藏古籍善本。正好他认识一位“文革”抄家资产退赔办的工作人员,他了解到那些书退到了哪里,于是他按图索骥到人家里购书。大部分人家在得到退还的古籍后,都愿意卖给韦力。因为一些藏书者的后人没有藏书的兴趣,而且有的人受住房、经济等限制不愿意保存。这样一来,他经常能一下买上几大书架的古籍善本,而且购买的价钱很便宜。韦力表示,这些书是他早期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韦力告诉记者,他真正开始系统收藏是上世纪90年代初。“1991年、1992年,我开始系统读学术史的东西,读一些前人藏书观的东西,比如清代、明代收藏家的东西,慢慢就体悟到什么是好东西。”多年的古籍收藏,使韦力在中国书店和各大图书馆有了非常熟悉的联系,他成为这些地方非常受欢迎的常客。他也是这个圈子里能够被允许进入善本书库浏览古籍的惟一一个人。 1994年以后,大规模的古籍善本拍卖市场开始形成,古籍的价格一下暴涨起来,翻了100至500倍。古籍涨价,韦力亦喜亦忧。喜的是大众和市场开始认识到古籍善本的价值,忧的是自己财力有限,看到值得收藏的宝贝无力购买。为了购书,对商业不太感兴趣的韦力毅然投身商海,开起了公司。“我下海的重要动力就是买书没钱。我当年看黄裳的一篇文章,说买好书的惟一办法是花大钱,想在僻巷中“捡”到好书的概率太低太低。这句话对我印象很深。所谓的藏书没有经济支撑根本就支持不下去。” 每年买书从300万元到600万元 10年前韦力还经常到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淘宝。他曾在黄城根的一个早市上看到别人卖一套旧书,上前一翻,竟是《新元史》的手稿。卖者开价200元,韦力赶紧买下了,现在这套手稿最少值几十万元。后来旧货市场上的真品几乎绝迹,他就把目光转向古籍书店和拍卖会了。 据韦力讲,他收藏书最初靠藏家和民间,其次是各地古籍书店,再是拍卖会。现在次序倒过来了。可能是社会的趋利行为吧,拍卖场上最容易卖出好价钱,卖家最希望在拍卖会上卖出好价钱,社会上好的东西就都集中在那。 通过拍卖韦力买回了不少好东西。经学大家段玉裁曾经写过《说文解字注》,他第一刻本叫《经韵楼本》,这个本子刻于嘉靖年间,最初发行量就很少,10多年来都没见到,结果近两年,在拍卖行就见到了两本。“我经常去古籍图书的拍卖会,对于我以为有价值的图书,往往抱着志在必得的态度,而另外一些不太重要的书,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价格能够接受,我也会买。现在好多人并不懂书,出于投资的目的,也来参加图书拍卖,这说明古籍图书的升值空间越来越大。相比前几年,现在我要花十倍多的价钱,才能买到以前的那些书了。” 据介绍,前几年韦力平均每年花300万元在藏书上。“随着古籍拍卖价格的攀升,现在我每年在买书上要花600多万元,这是我收入的90%。其实这很正常,在历史上书的价钱本来就远远高于瓷器和字画,所以现在我们不能说它的价格在暴涨,只能说是‘回归’。”韦力说道。 收藏有7大系列 在韦力的藏书体系中,有8000余部、7万余册古籍善本。其中宋元及以前刊本、写本50余件、200余册,宋元递修和宋元明递修本近20部、300余册。明刊本1200余部、1万余册。名家批校本及抄校稿本800余部,活字本500余部,碑帖1700余种等。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再结合年代、版本不同分类收藏。 韦力的藏书分7大系列,“由这7大收藏系列,我想到自己要研究的7大系列:包括碑帖的研究、中西印刷交替史、清代经学版本研究、活字本研究、批校本研究及印谱研究等”。 活字本是7大系列之一。中国念念不忘的四大发明中,印刷和造纸两样都与书有关。“我在收藏中发现,在整个线装本中,活字本占的比例百不得一。这是个很奇怪的问题,中国是活字本发明国,然而活字印本难免罕见。然而有悖论的是,韩国、日本对活字本的研究远甚于中国。”韦力介绍:“我收藏了中国最大的一份木活字本《文恭集》,是宋代胡宿撰,我收藏的是乾隆武英殿聚珍版,聚珍版就是活字的意思,是乾隆皇帝起的。当年出了138部,其中4部是木刻板,134部是木活字本。我收藏了其中的60多部,都是这几年陆续收藏到的,各种途径都有。” “宋刻本是藏书中比较珍贵的。我收藏的宋刻本在今天来说比较多,有20几种,但大都是残本。宋刻本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书籍的形式,再早就是抄本了,而抄本又非常罕见。藏书像百川归海一样,都归入各大公共图书馆了,私人手中的珍品非常少。我今天算是最多的,但今后就不好说了。” 与国图竞价买走辽藏 在所有的藏书中,韦力最得意的是一卷辽藏,而这卷辽藏是他在与国家图书馆竞争中得来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这次送展的那件“宝贝”。 辽藏是佛教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它收录了大量佛经和历代高僧的重要著述,还记录了佛教发源地印度的部分历史和民俗。这部经书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已失传,只有汉文还流传于世,史料记载犹以辽代刊印的契丹藏经版本为上乘。然而,这批经书在辽代以后,竟然绝迹人间。 直到“文革”时,在山西应县木塔一尊佛像的肚子中竟掏出许多经卷,当时绝大部分被烧掉了,其中一位发现者偷偷藏起来一卷《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1974年,在对山西应县木塔的维修中,从一尊佛像肚子中又发现了18件辽藏。这18件宝贝一经发现,马上就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当年被藏起的那卷《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多年后被一位火车司机花1000元买了下来。几年后北京一个收藏爱好者又花2000元从火车司机手里买走。1994年,这人决定把它卖出去,国家图书馆及一些藏书爱好者纷至沓来。他最后把价钱抬到了30万元。与韦力相比,当时最有实力的竞买者要算国家图书馆了,但因国图是国家机关,在购买时要经过一系列讨论才能付诸实际行动。于是,韦力在专家们还在开会研讨时,毫不犹豫地掏出了30万元。古籍善本鉴定专家彭震光则认为这是一件无价国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