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5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81本国学经典,你读过几本

[复制链接]

525

主题

1070

帖子

107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2147407596
贡献
761
银币
50354
在线时间
3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在线时间富甲天下论坛创始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4:4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大学
《大学》是《礼记》的篇目之一,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 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 旨在弘扬理学。
2.中庸
《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3.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综合多种版本而成,凡二十篇,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语句多警句形式,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
《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仁”,实施“仁”的手段和途径是“礼”。《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4.孟子
《孟子》系语录体著作,十四卷,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以孔门传人自任,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而成“王道”,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个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学说与孔子学说一起,称为“孔孟之道”。《孟子》一书,《史记》本传中称有七篇,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将每一篇分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各篇名均系采撷每篇首若干字词而成。
5.诗经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选集,收入作品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是在歌唱中创作的,并在歌唱中流传。它们与音乐相伴生。因此,古人在搜集、整理时,还保留它的音乐性特点,将这三百零五篇作品按着不同的音乐划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为十五个不同地域的歌诗;“雅”为朝廷的乐歌,又分为《大雅》《小雅》;“颂”为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这些作品生动表现了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个性与思想感情,他们的欢乐与苦恼,他们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矛盾与冲突,他们对人生与社会理想的追求。
6.尚书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是关于上古时代的政事史料汇编。《尚书》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按文体分为诰、训、谟、誓、命、典六种。主要记载了上古帝王有关政事和治国的言论,也保存了古代经济、地理及社会性质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尚书》原称《书》,系上古各朝史官记录,非成于一人之手,后由孔子编订,战国时已有很高的地位,在《荀子》一书中已把它称之为“经”,汉代改称《尚书》。尚者,上也,“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汉人对它的尊称,可见古人对它的重视。
7.仪礼
《仪礼》原名《礼》,系记载古代礼制的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汉人以其所讲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晋人认为其所讲的并非礼的意义,而是具体的礼节形式,故称之为《仪礼》,与《礼记》《周礼》合称“三礼”。历朝礼典的制定,大多以《仪礼》为重要依据,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至深。
8.周易
周者,周代也;易者,变易,简易,不易也。《周易》乃群经之首,原为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列入儒家经典。《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有时称为《易经》或《古经》,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传是战国时人对经的解释说明,又称《易传》。《易经》分为六十四卦,《易传》分为七种十篇,汉代学者称之为“十翼”,“翼”即辅翼经文之意。
《周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渊薮,奠定了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和基本观念,如“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至今,上至鸿儒硕学,皓首穷经,下至街头卜者,研读谋生,无不奉为圭臬,浅人浅解之,深人深究之,可谓是十三经中最深奥、最神秘的一部书了。“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作为中国人,此书不可不读。
9.春秋左传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余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东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10.尔雅
尔,近也;雅,正也。《尔雅》即指解释词义近于雅正,合于规范,是我国最早的训解词义专著,也是最早的名物百科辞典。国学大师章太炎称其为“厘正故训,纲维群籍之书”。全书用字量居十三经之首,达三千三百多个,古奥难解,令人望而生畏,加之年代更迭,世事变迁,历史的烟尘掩盖了这些曾经令古人亲近的名物,使其愈加微茫难晓。
11.孝经
《孝经》是专论“孝道”之书,今文本十八章,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书名来自“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全书以“孝”为中心,将“孝”作为所有德行的根本,集中论述了儒家“孝道”。唐代入“十二经”,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殿军之作。
12.山海经
《山海经》系古代地理类史书,十八卷,撰者不详。西汉刘歆校书时,有三十四篇,歆并为十八篇;《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三篇;今本为十八卷,计山经五,海经十三。记大小名山五千三百七十,河流大泽三百余,动物一百二十七种,异国九十五,所载地理、博物、故事、巫术、神话极为丰富,自古号称奇书,影响深远。近代玄奇小说《镜花缘》,大部分素材即取自《山海经》。
13.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又名《周穆王游行记》,撰者不详,是西晋咸宁五年(279)在今河南汲县西战国墓中发现的竹书之一。西晋荀勖为之作序,分五篇;东晋郭璞为之作注,又把《周穆王盛姬死事》一篇加入,成六卷,是为古本;今本乃宋人修编,相较古本有所残缺。《隋书·经籍志》将其归入史部起居注类;也有论者因其多虚构与想象,认为是传闻故事;明代胡应麟称之为“小说滥觞”,《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入小说家。
14. 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国别史,二十一卷,大致成书于战国初年,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又称之为《春秋外传》,和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两书互为表里,互相参证。《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分别记载了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约五百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各国史事详略不同,文风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应属历史文献汇编,至西汉刘向考校始定型。
《国语》的语言古朴晓畅,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倾向,但各个部分的语言风格又不尽统一,《吴语》《越语》《楚语》宏放疏宕,《周语》《鲁语》庄重典雅,《晋语》则生动活泼,多有幽默风趣之笔。
15.战国策
《战国策》者,战国游士辅佐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名之。为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非一时一人之作,最初也没有统一的名字,“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刘向在整理编订为一书之后,才确立了现在的书名。《战国策》为叙事体,记言为主,因国分类,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斗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历史场景。
16.史记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在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17. 水经注
《水经注》是注释《水经》并记述全国河道水系的历史地理专著,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注,成书年代尚无定论,当在延昌四年(515)至孝昌三年(527)之间。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官宦世家,后入仕途。少年好学,博览群书。晚年因遭谗言,为雍州刺史杀害。
《水经注》沿用《水经》因水证地之法,以河水(黄河)和江水(长江)为主线,依自然地理特点,由南向北分述南北朝时期遍布我国甚至域外的大小河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囊括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历史资料三方面的内容,引用古文献四百三十余种,采录了许多今已失传的金石碑刻、民间传说、诗词歌赋,注文比原书多出二十倍,自成一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18.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佛寺的地理著作,北魏杨衒之撰,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伽蓝”即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乃佛寺之统称。杨衒之,生卒不详,北平(今河北满城)人,博学多才,以文章传家,与佛界人士多往还,亲睹洛阳佛寺兴衰,感慨系之,乃撰此记。
19.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政论类史书,十卷,唐吴兢撰,约成书于唐开元五至十三年(717—725)。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著述很多,现除零散诗文外,仅存《贞观政要》一书流传于世。吴兢著此书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书中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虽然书中在史实上有所失误,但由于叙事详赡,文字明畅,论述的又是统治之道,因此晚唐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甚至流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
20.史通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唐代刘知几撰,前后历经九年,成书于景龙四年(710)。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三为臣史”,“再入东观”,修史二十余年,生平著述甚多,为唐初著名史学家。全书凡二十卷,分内外篇,内篇三十九,外篇十三,今存四十九篇。内篇着重论述史书体例、史料采集、史学方法、史家修养;外篇着重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诸史得失,见解中肯,多所贡献。
21.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史学评论名著,八卷,清代章学诚撰。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苦读经史,且能举其得失,后寓居北京,游于内阁学士朱筠之门,得以遍览群书,并与钱大昕、邵晋涵、戴震诸名流往还甚密,讨论学术源流及异同。曾建议朱筠搜诊遗书,各疏原委,朱筠遂上书乾隆帝,四库自此开馆。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进士,历主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纂修和州、永清、亳州等方志。晚年受知于湖广总督毕沅,入其幕参与《续资治通鉴》纂修,又主修《湖北通志》。著有《史籍考》《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
22.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系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五卷,清张之洞著。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沧州南皮县)人,同治进士,为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任四川学政时,委托缪荃孙为成都尊经书院学生开列阅读书目,遂成《书目答问》一书,初刊于光绪二年(1876)。
此书驭繁就简,慎择约取,选录了历代流传至今的重要典籍二千二百余种,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之外,另设丛书、别录两部,是对传统分类法的突破。其中,《四库全书》所未收者占十之三四,重要书目下作按语,附有初学读本,方便读者略识门径。张之洞在给王懿荣的书札中谈及此书说:“其去取分类,即偶加注记,颇有深意,即是无数语言,非仅止开一书单也。”
23.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及周室衰,西出函谷退隐。道教兴起后,封老子为教主,奉为“太上老君”,唐高宗追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
今本《老子》全书共五千余言,故又称《老子五千文》。西汉河上公曾作《老子章句》,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称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名之曰《道德经》。《老子》的哲学系统,由宇宙论而人生论,再由人生论而政治论。“道”是最高范畴,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此书语言简约而幽深,多有对偶,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味。
24. 庄子
《庄子》又称《南华经》,庄周及其后学撰。庄子,名周,曾受号南华仙人,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内篇为核心,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学说,后世并称“老庄”,指称道家。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25.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又名《守白论》,三卷,公孙龙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四篇,列为名家,现存六篇。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哲学理论以“白马非马”论著称,常常与孔子后人孔穿及邹衍等人辩论。
《公孙龙子》首篇《迹府》是后人编辑的有关公孙龙的简介,其余五篇是公孙龙的作品。该书针对社会上名不符实的现象,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强调“名”必须具有确定性,着重探讨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26.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二十卷,韩非撰。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然喜好刑名法术之学。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除个别文章外大都出自韩非之手,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韩非子》主要阐述了韩非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以及其社会递变的历史观和讲求实际的哲学观,反映了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的重要情况。
27.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鸿,广大也;烈,光明也,意即包含了光明宏大之理,二十一卷,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其主持下编著。成书年代大约在景、武之间。刘安,汉高祖刘邦少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长死后,袭父爵为淮南王。此书为汉初黄老学派著作,《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载《淮南子》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今只流传内二十一篇。全书博奥深宏,融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于一体,但主要是发挥先秦道家思想,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古代文化最大规模的一次汇集与融合。
28.列子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为列子所撰。列子,生卒不详,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庄子》中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西汉刘向《列子传》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属道家学派。
《列子》共八卷,《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本已非原书,约成于晋太康二年后。内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唐天宝年间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被列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
29.墨子
《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仅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墨子,名翟,相传早年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后弃儒学而开创与儒学相对独立的墨家学派。这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学派性政治团体,其宗旨是推行墨子的主张。墨家的政治主张,都是以解救时弊为目的,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宣传“天志”“明鬼”,针对当时流行的“命定论”,墨家又主张“非命”。《墨子》确立了“三表法”作为立论说理的准则,在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体裁虽保留了对话的形式,但基本上已具论说文的雏形。
30.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孙武撰。孙武,生卒不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
《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巨细靡遗、周严完备,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二千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兵家之经典,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2.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兼儒墨,合名法”,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吕不韦,生卒不详,战国后期卫国人。本是阳翟富商,在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嬴楚,他深知奇货可居,设法使嬴楚成为秦国的太子,待嬴楚登位,他亦被拜为丞相,封为文信侯,由此弃商从政。秦始皇执政后,尊其为相国,号仲父,但不久即被免职,迁往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身为秦相国时召集门客撰写《吕氏春秋》,有很深的用意,实际上是吕不韦提出的一套施政大略,反映了吕不韦对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多方位体认。
33.尹文子
尹文(约前360—前280),战国时期齐国人,与宋钘齐名,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流传于世者唯《尹文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卷,列为“名家”,已佚。今本《尹文子》分《大道上》和《大道下》两篇,语录与故事混杂,各段自成起讫,主要论述法术和形名。其思想特征以名家为主,综合道法,亦不排斥儒墨。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启荀子、韩非。
34.新书
《新书》,又称《贾子》,西汉贾谊撰。贾谊(前200—前168),河南洛阳人。年十八,以文才闻名于郡中。二十余,汉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数上疏,言时弊,为大臣所忌,贬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伤。后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悒郁以终,仅三十三岁。《新书》是贾谊的政论文集,《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儒家,今存十卷五十八篇,其中《问孝》《礼容语上》两篇有目无文,实为五十六篇。鲁迅先生称贾谊文章“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35.法言
《法言》,十三卷,西汉扬雄撰,是拟《论语》体裁采用问答形式而撰写的哲学著作,成书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其基本宗旨是用礼义、孔孟之道,批判先秦诸子及谶纬、神仙迷信,维护儒家正统观念,故名之曰“法言”。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强调知识的重要,反对老庄“学无益”之观点,人性论上主张善恶混合说,承认历史之进化,肯定改革之必要,且因其对宗教迷信的批判,成为王充唯物主义学说的先导。
36.鬼谷子
《鬼谷子》成书于先秦,旧传鬼谷子著,实为后学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共三卷,上中两卷凡十四篇,其中两篇有目无文,下卷收有《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战国时期楚国人,号鬼谷先生,为纵横家鼻祖,专门研究言谈之道和养生之术,其思想唯见于《鬼谷子》一书。《隋书·经籍志》始将《鬼谷子》列为纵横家,后世兵家以为兵书。该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大抵崇尚黄老而侧重“心术”,以阴阳论为基础,为纵横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含有辩证法思想。据说,张仪、苏秦、庞涓、孙膑四位战国风云人物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则先生的水平可见一斑。
37.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北齐颜之推撰,约成书于隋开皇九年文帝灭陈之后,开家训类作品之先河,“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之推(531—590),字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历仕梁、北齐、北周,至隋,召为学士,自称“三为亡国之人”。他一生迭遭凶险,深怀忐忑之虑,曾著《观我生赋》叙其生平。
此书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旨在以传统的儒家思想训教子弟,述修身、治家、处世、为学之法,辨明时俗之误,强调家庭教育,《唐志》《宋志》都将此书列于“儒家”之类。包含了不少有关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的观察和通达的议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8.素问
《素问》,原名《黄帝内经素问》。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相传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黄帝当时困惑为何上古之人长寿,于是去请教岐伯,岐伯告诉他要有节制,不可挥霍无度,并详细阐述了其中道理。《素问》即是以黄帝与先知问答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旧题黄帝所作,实则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素问》与《灵枢经》同为《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而《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39.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简称《九章》,作者不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书,约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东汉初期。书中共列举了二百四十六道例题,大多与生产实践相关,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凡九章。每题一般由问(问题)、答(答案)、术(解法)组成,亦有几题共用一术,或一术连缀几题者。这一方面说明《九章算术》的重心乃在于术,而不在于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它非一时一人所编写,而是历经数世,成于众人之手。
40.近思录
《近思录》,十四卷,南宋朱熹、吕祖谦合编之理学入门书,成于南宋淳熙二年。近思者,切问而近思之意也,谓之与人伦日用密切相关。书中依次辑录北宋新儒家周敦颐(濂溪)、程颢(明道)、程颐(伊川)、张载(横渠)“四君子”语录六百二十二条,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按照宋明理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程序为标准编排成十四门,对研究北宋理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1.阴符经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共四百余字,年代与作者不可考,大体可信为唐以前道家古籍。阴者,暗也;符者,合也。以其明天道与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故谓之阴符焉。此书之意,大抵言天地阴阳运行变化,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蕴含无穷机变,圣人应当观天之道,掌握天人暗合之机,随时应物、不拘于古,使其行为举动皆合乎天道,不违自然。《阴符经》包含比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历来备受关注,得到各个阶层人士之青睐。在道教史上,往往与老庄之书并列,在哲学史上,影响亦极为深远。
42.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道教典籍,简称《参同契》。参,三也,即大易、黄老、炉火三事;同,通也;契,符合也。明此书以“三事”言炼丹之事,是现存最早的丹经著作,有“万古丹经王”之称。东汉魏伯阳作,约成书于汉顺帝、桓帝之际。
魏伯阳(126—167),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丰惠镇)人。性好道术,不乐仕进,遂往罗浮山修道,著《参同契》后,服丹而去。《周易参同契》分上、中、下三篇及《周易参同契鼎器歌》一首,共约六千余字,基本上为四字、五字一句的韵文,也间有长短不一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句式,词韵雅古,隐奥难懂。它借用《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既谈外丹炉火,又讲内养修炼,内外兼修,天人合一。上篇易道为多,而次之以内养,间及炉火;中篇则内养为多,而易道次之,炉火又次;下篇言炉火为多,而内养为次,易道更次。
43. 黄庭内景经
《黄庭内景经》,又名《太上黄庭内景经》,黄庭者,天中、人中、地中与脑中、心中、脾中。一般认为该书在魏晋之际已有秘藏草本,后由魏夫人撰为定本,传与后人。全经皆七言韵语,共二百三十九句,分作三十六章,每章各取首句二字为题,以七言歌诀的形式讲述养生修炼的原理。认为人身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三黄庭与之对应。上黄庭宫脑中,中黄庭宫心中,下黄庭宫脾中,各有神灵居住其中,并提出以“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其思想系承袭《黄帝内经》《老子河上公章句》以及《太平经》等书中脏腑学说与养生之论。
44.黄庭外景经
《黄庭外景经》,又名《太上黄庭外景经》,大约成于晋魏夫人卒时。经文不分章,文字较《黄庭内景经》约少三分之一,均为七言韵语,内容结构大体同于《黄庭内景经》,亦以存思三田之神为中心,只是更为简略晓畅,次第亦间有不同。《黄庭内景经》所言身神,此经多泛称为“神”“七”“真人”“童子”等,不详其名讳,较少神秘色彩。内、外二经的文字颇多相同、相近之处。其意象的运用颇为隐晦,但其比喻与象征手法则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
45.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道教劝善之作,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太上”为最上之意,“感应”即人的行为与自然界、神界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因果联系。全文一千二百七十四字,以开篇十六字为纲,即“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列举的善举有二十六条,恶事凡一百七十,宣扬天人感应,强调因果循环、劝善惩恶。宋陈奂子序称:“推本道德之旨,发明祸福之端,究诰天下之证,严于训诫,以警悟人心者矣。”本书是道教修真者阐述太上之宗旨及其实践的重要著作,显微阐幽,将道教修养化为世俗生活之种种具体行为,易于掌握,成为当时人们修身立本之书,流传极广。
46.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认识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
47.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亦名《孝明皇帝四十二章》,中国所译最早的佛教经典,传为汉明帝时竺法兰、迦叶摩腾译,成书于汉永平十一年。一卷,共四十二章,摄集大、小乘而成。其宗旨在于奖励梵行,明沙门二百五十戒,离恶行之过失,教人克伐爱欲,证成阿罗汉果。
佛经因从外文译入,大多难解,本经为中国所译最早的佛典,取自诸经,条分缕析,可算是“修行速成”之书,多用譬喻,以人间之事告诫世人远离人间之欲,戒除人间之爱。想从佛处借来慧眼,且来读此经。
48.心经
《心经》,佛教经典,又名《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喻为核心、纲要之意,为般若类的精要之作。内容为阐述以般若智慧观察万物性空、诸法皆空的佛理。全文仅二百余字,便于持诵,所以流传很广。历代汉译本有七种,通行的为唐玄奘的译本。玄奘的译本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证得菩提果。
49.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法宝坛经》《坛经》,禅宗经典,一卷。六祖者,慧能也;坛经,设坛讲经之谓。此经系我国撰述佛典中唯一称“经”者,为禅宗六祖慧能于韶州大梵寺坛上所说之法,弟子法海集录而成。慧能,俗姓卢,禅宗第六代祖师,禅宗南禅创始人,灭度后被唐宪宗赐号“大鉴禅师”。
《六祖坛经》基本以慧能的生平活动为序,述其形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共分十品。其主旨在宣称人皆自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心性观,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的修行观;其解脱途径力倡“顿悟说”,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
50.茶经
《茶经》,最早的茶叶专著,三卷,唐陆羽撰,成书于唐建中元年。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自号竟陵子,又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自幼在僧舍长大,后作伶人,和官宦、文人相往还,唐上元初隐居于苕溪,离当时茶产地宜兴极近,爱饮茶,因著是书,遗泽千年,后世尊其为“茶祖”。
《茶经》共十章,前四章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后六章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兼及历史上有关茶的典故逸闻。中国茶文化由来已久,在此书中也有记载,当陆羽之时,饮茶已经成为社会风尚,陆羽遂提出“精行俭德”,作为茶道内涵。
51.乐府杂录
乐府者,秦汉所立掌管音乐之机构也,后常用来作宫廷音乐机构的代称,唐教坊、梨园皆可概言在乐府之内。《乐府杂录》又名《琵琶记》,乃唐人段安节为补《教坊记》之不足所著,一卷。段安节,生平事迹不详,从《乐府杂录》中知其曾做过朝议大夫,晚唐人,系唐初名将段文昌之孙、《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之子,善乐律,能自度曲。
52.洛阳牡丹记
《洛阳牡丹记》,一卷,欧阳修撰,作于景祐元年(1034),《欧阳文忠公全集》有所著录。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之领袖,在散文、诗、词方面皆卓有成就。
53.棋经十三篇
《棋经十三篇》,论棋专著,共十三篇,撰者不详,有宋代张拟、张立青、刘仲甫,元代晏天章以及宋以前人等多种说法。明谢肇赫云:“古今之戏,流传最为久远者,莫如围棋。”因围棋难度较高,用智较深,长期以来基本上是贵族游戏。一般游戏都是为了热闹,而围棋则是“取其寂静”,这是对心智的考验与磨练,黄庭坚诗“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将这一过程描写殆尽,蜕茧成蚕、苦其心智之后,是悦其灵魂,因此由来好此道者甚众,至今不衰。
54.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又称《林泉高致集》,一卷,绘画论著,宋代郭熙撰,其子郭思为其作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郭熙,字淳夫,其画以山水见长,与李成齐名,称为“李郭”。《林泉高致》现存六节,其中以“山水训”影响较大。该书主要论述山水画,认为山水画是君子游心游目之消遣,提出了一系列山水画传统的观察和创作方法,如“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强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山水者,对各地山水须饱游饫看,才能使所画“磊磊落落”。在具体技艺上,主张凡画山水,须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有所不同,从理论到实践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55.搜神记
《搜神记》,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晋干宝撰。干宝(?—336),字令升,汝阴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人。勤学博览,以才气召为著作郎。平杜韬有功,赐爵关内侯。入东晋,领国史,累迁散骑常侍。著《晋纪》,直而能婉,称良史。
《搜神记》是笔记体志怪小说集,《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三十卷,今本凡二十卷,四百六十四则,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干宝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想象瑰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56.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编撰。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历官平西将军,荆州、南兖州、江州刺史。《宋书》本传评价他“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艺”,“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魏晋时期,人物轶闻琐事小说盛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提出,“《世说》文字间或与裴、郭二家书所记相同,殆亦犹《幽明录》《宣验记》然,乃纂缉旧闻,非由自造”,认为该书是刘义庆组织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
57.游仙窟
《游仙窟》系唐人小说,张撰。张(约658—730),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少年颖悟,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八次应制举,均登甲科。时称其文犹青铜钱,万选万中,及迁学士,乃号“青钱学士”。
该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自传体爱情小说,讲述作者奉使至河源,中途迷路入仙窟,遇十娘、五嫂两仙女,互相以诗酬对舞咏,其夜与十娘共眠,极尽欢娱,翌日依依惜别的故事。通篇以散文叙事,以韵语对话,文辞浮华艳丽,结构谨严完整,是最早以骈体文作传奇者,标志着自六朝志怪向唐传奇的转变,内容亦自志怪转为叙人世之悲欢离合,在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有人称之为“新体小说”。
58.西游记
《西游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吴承恩著,为我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作。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人,后徙淮安山阳。科举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任浙江长兴县丞,耻为五斗米折腰,拂袖归,潜心著述,晚年作《西游记》,另有《射阳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故事,源出玄奘《大唐西域记》。吴承恩在历代有关诗话和杂剧的基础上,将此传统题材重新加以改造,再创作而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全书共一百回,由众多独立的取经小故事串连而成,正是“过了这座山,又逢那个洞”,高潮迭起,悬念层出,让人欲罢不能。
59.水浒传
《水浒传》,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施耐庵著。施耐庵,杭州人,生平不详。《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宋代说书人采之作为话本素材,篇目有《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等。现存最早的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施耐庵把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进行选择、加工、再创造,写成了这部史诗般的《水浒传》。书中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歌颂了诸多英雄人物的反抗精神和侠义行为,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
60.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罗贯中著。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卒不详,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著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等,简称《三国演义》。该书继承了历史上诸多史书、杂传、戏剧、小说,如陈寿《三国志》《殷芸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的故事题材,着重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兴衰过程,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风云画卷。
61.红楼梦
《红楼梦》,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清代曹雪芹著。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曾祖曹玺、祖曹寅、父曹相继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因故遭牵连,曹被革职抄家,雪芹随家居北京,晚年移居西郊,贫病而卒。他才华横溢,金石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精,以十年之力著《红楼梦》,增删五次,终未完稿,后由高鹗续补乃成。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荣辱的历史,揭示出封建社会多方面的深层矛盾。
62.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著。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又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临淄人。少时应试,为学政施润章激赏,至康熙五十年始成贡生。久为乡村塾师,中间一度至宝应县为幕宾,后潜心作《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多写鬼狐故事,正如鲁迅所说,乃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其艺术成就很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凝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63.楚辞
楚辞者,楚人之歌诗也。前汉刘向集屈原全部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之曰《楚辞》。在《楚辞》初本十六卷中,共收屈原的诗作八卷二十余篇,其它八卷收的是宋玉、贾谊等的作品。《楚辞》之代表作为《离骚》,因此,楚辞又以“骚”代称,与以“风”代称的《诗经》一道,构成了我国文学中的“风骚”传统。《诗经》篇幅短小,多以四字句为主,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汪洋恣肆,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且感情奔放,想象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代表着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64.六朝文絜
《六朝文絜》,六朝骈文选集,十二卷,清代许梿编选。文絜,取自刘勰“析词尚絜”之说。许梿,字叔夏,号珊林,生卒不详,浙江海宁人,道光进士,于道光五年(1825)刻成此书。
骈体文以句式严整,多用排比对偶,词藻华丽著称。全书选入上起晋宋,下讫陈隋的骈文七十二篇,合为赋、铭、诏、策、令等十八类,收入作家三十六人。名为六朝,实际晋代仅选陆机一人一篇,其余都是南北朝作家。以全篇构思精炼和修辞简洁为选文标准,所选多为篇幅短小、文笔优美、写景抒情的作品,作为骈文读本,此集基本上能体现六朝骈文发展的面貌和该期各家的骈文特点。
65.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唐诗选集,八卷,清代孙洙、徐兰英选编,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道光、光绪间有陈婉俊、章燮补注本。孙洙(1711—1778),字临西,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徐兰英,孙洙继室,曾得过“江南女史”印章。陈婉俊,号上元女史,金陵人。章燮,建德人,号云仙。
《唐诗三百首》共选诗三百一十三首,按五、七言古近各体编排。所收作者七十七人,包括帝王、士大夫、僧、歌女、无名氏等,但大多数是唐代重要诗人,并重点突出了王维、李白、杜甫等人,其内容大致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诗歌风貌。
66.绝妙好词
《绝妙好词》,宋词选集,南宋周密编选,以选录精粹著称,共七卷,收词三百八十五首,成书约于元初。周密(1232—约1298),字公谨,号草窗,洲等,晚年自署弁阳老人,浙江吴兴人,宋亡后隐居杭州,潜心著述。
《绝妙好词》始自张孝祥,终于仇远,共一百三十二家,包括周密本人的二十二首词。选录标准偏重于格律形式,所以只录清丽婉约、优美精巧的词作;编排上以词家为经、以时代先后为顺序,体例严整。书中选录了许多不见史传的宋末词人作品,赖此以传,从中可见当时词坛不同风格作品的流行情况,为研究宋词风格流派的演变发展提供了参考资料。
67.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中国历代散文选本,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并经吴兴祚审定。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轮廓和面貌。收文共二百二十二篇,分为十二卷。与《文选》以后的古文选本相比,它跨越的时代既广,卷帙又不甚繁染,且文章体裁多样,较少偏见,可谓广收博采,繁简适中。编排上按时代先后分为七个时期,每个时期皆突出重点作家作品。由此可纵观古文发展之源流,也可参照分析作家之不同风格。体例方面不因循前人按文体分类之惯例,而是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入选的文章也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语言精炼、篇幅短小,多为久经传诵之佳作。
68.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十卷,五十篇,大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年间,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作,素有“体大思精”之誉。刘勰,生卒不详,字彦和,东莞(今山东莒县)人,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孤,笃志好学,不婚娶,曾依沙门僧祐十余年,博通佛学经论。大约三十岁后开始写作《文心雕龙》,其动因是想补救时弊,扭转晋宋以来辞采浮艳、雕琢空虚的文风,书成之后,得当时文坛领袖沈约赏识,遂为世知,入梁出仕,曾任东宫通事舍人,后世称其为刘舍人。晚年潜心整理佛经,出家后更名慧地。
《文心雕龙》分“文之枢纽”(总纲)、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部分,全面总结了先秦以来文学创作和评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笼罩群言”的专著,为古今中外的理论家所瞩目。
69.诗品
《诗品》,中国古代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被称为“诗话之源”。三卷,南朝梁钟嵘著,成书年代大约是梁天监十二年(513),《梁书》本传中称《诗评》,《隋书·经籍志》中或曰《诗品》,唐宋时二名并行,宋以后,《诗品》一名渐次流行,直至今日。
钟嵘(468 — 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西)人,出身士族。青年时曾为国子生,精熟《周易》,为国子祭酒王俭所赏识。出仕后,先为南康王侍郎、抚军行参军、司徒行参军等职,后任衡阳王萧元简记室、晋安王萧纲记室,卒于此任,故世称“钟记室”。
《诗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共一百二十二名作家五言诗之上下优劣,故称《诗品》。《诗品》的评论言之切切,时能一语中的,为历代所推崇。
70.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又名《诗品二十四则》,诗论专著,唐代司空图撰,成书年代不详。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黄巢起义后,隐居山中,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唐哀宗李柷被弑后,绝食而亡。
《二十四诗品》系以诗论诗,品评诗的韵味、风格、意境和情趣。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形式整饬,并偶涉玄机,其中涉及了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手法。
71.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北宋欧阳修撰,一卷,开历代“诗话”之先河。原书只称《诗话》,因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故名《六一诗话》。全书共二十九条,各则诗话条目之间的排列并没有逻辑联系,以漫谈随笔形式评论诗歌,记录轶闻趣事和瞬间感想所得,篇幅虽小,内容颇丰,有对诗歌规律、特性的探求,有佳句赏析,有掌故轶事介绍、谬说更正,等等。书中提出的“诗穷而后工”“意新语工”等论点,体现出欧阳修追求冲淡雅正、天然和平之美的美学思想。
72.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词论专著,近人王国维撰,初刊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杰出学者,文论家。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人间词话》采用传统评点式的词话形式,语言精炼,意味隽永,缀以词家名句,本身即是文学佳作。它是中国第一部将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融会贯通的文论著作,吸收了康德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使之与传统美学相融合。在当时一新世人耳目,影响甚大,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3.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也称《张君瑞待月西厢记》,元代杂剧,五本二十一折,元王实甫撰,刊行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王实甫,生卒不详,字德信,大都人。所作杂剧散曲甚多,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及散曲数套。《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高峰之一。
74.窦娥冤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四折,元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关汉卿的代表作。关汉卿,生卒不详,号已斋叟,元代杰出戏曲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他一生创作了六十五种杂剧,保存下来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著作之丰,质量之高,堪属一流,时人称其为“梨园领袖”。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题材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干宝《搜神记》之《东海孝妇》及《太平御览》之邹衍下狱的故事。其作品表现的摄人心魄的悲剧力量,使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亦无愧色”(王国维语),窦娥也成为冤屈的象征与代名词,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75.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简称《还魂记》,又名《还魂梦》、《牡丹亭梦》,明代汤显祖著。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一生先后创作了《牡丹亭》(1598)、《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连同以前所写的《紫钗记》在内,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在汤显祖的“四梦”中,《牡丹亭》成就最高,汤显祖自己也认为“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剧本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共五十五出,写南宋时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私自游园,在梦中与素不相识的书生柳梦梅幽会,尽男女之欢,醒来幽怀难遣,抑郁而死。杜宝升官离任,葬女于官衙花园。柳梦梅上京赴试时路过此地,在花园内拾得杜丽娘临终前的自画像,观画思人,终于和杜丽娘的阴魂相会。柳梦梅挖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后柳梦梅考中状元,杜宝拒不承认两人的婚事,最终由皇帝出面解决,全家大团圆。
76.三字经
《三字经》,一卷,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儿童启蒙教材,与《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相传为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所作。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路(今属浙江鄞县)人,宋理宗淳祐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知识渊博,长于考证,治学宗承吕祖谦,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
《三字经》清初的通行本共三百八十句,结构严谨,文字简练,三字一句,隔句用韵,深入浅出,琅琅上口。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涵盖面极广,涉及教育伦理、日用常识、基本名物、典章制度、历史知识、勤学故事等。
77.百家姓
《百家姓》是中国古代有关姓氏的蒙学读本,一卷,著者佚名,旧题钱塘老儒所作,成书于北宋初期。《百家姓》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韵文,虽乏文理,但编排巧妙,读来顺口,便于记诵,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共收录姓氏四百九十八个,其中单姓四百三十六个,复姓六十二个。中国古代宗族观念很重,了解本宗族的姓氏谱系是加强宗族认同的重要手段,《百家姓》出现正适应了人们的此种心理需要,这也是《百家姓》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78.千字文
《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童蒙读物,一卷,南朝梁周兴嗣撰,约成书于梁大同年间。辑录书法家王羲之笔迹不同字一千个,因此而得名。周兴嗣(?—521),南朝梁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人。据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为了教他的儿子识字,派殷铁石从王羲之所书碑文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并让周兴嗣组织调贯,编成韵文。周兴嗣奉诏后,苦思冥想,用了一个晚上终于竣工,一千个杂乱的字被他组织成了构思精巧、对仗工整、婉转有致的“绝妙文章”。梁武帝看了后,大为叹赏,厚赐周兴嗣。
《千字文》俱为四言韵语,共二百五十句,气势磅礴、涵义深刻、行文流畅、条理清晰,几乎找不出牵强硬凑的痕迹,且辞藻华丽、文采飞扬、韵律妥贴、琅琅上口,令人拍案称奇。
79.千家诗
《千家诗》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童蒙诗选读物,最初由南宋诗人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纂集唐五代及宋人的有关诗作,编为《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又称《后村千家诗》。全书二十二卷,分为时令、节候、气候、昼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音乐、禽兽、昆虫、人品共十四类。此书在清朝时被著名学者阮元抄录献给皇帝,作为《四库全书》未收书编入“宛委别藏”。
但刘选部头太大,不便儿童学习,后人便在此基础上编选供儿童启蒙用的《千家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署名谢枋得选、王相注的七言《增补重订千家诗》和署名王相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两种。后来书坊又把这两种五言诗和七言诗选本合刊在起,总称《千家诗》。
80.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训诫类童蒙读物,清康熙年间车万育撰。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其中有的辑自雅句,有的采自俗语,有的是圣哲语录,唯其如此,全书也就有文言、俗言、直言、婉言、劝善言、戒勉言、世宦治世言、隐逸出世言,士农工商,无一不备。由于采录广泛,因而纯驳不齐,儒家学说、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的内容在其中也均有体现,时而积极进取,时而感慨自伤,大致反映了古人之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涉及为人处世的谚语很有哲理性,耐人寻味,值得借鉴。
81.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童蒙读物,清代车万育编选,全称《声律启蒙撮要》,又称《训蒙骈句》《笠翁对韵》。车万育(1632—1705),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清康熙三年(1664)进士,官至兵部给事中,曾任谏官二十余年,揭发积弊,弹劾贪官,有很高的声望。他还担任过著名的岳麓书院山长,为书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声律启蒙》是专门教导儿童对偶技巧,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书按韵分编,上卷十五韵属上平声,下卷十五韵属下平声,每韵各有对文三段,每段各有对语十对,从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和谐、节奏明快、琅琅上口、美不胜收。











本帖的地址:http://www.gudaimiji.com/thread-46672-1-1.html

5000G本古籍古书资料打包提取 https://pan.baidu.com/s/14d--jAK0Sh_npVInyYZxmQ 提取码: mawx


2、梅花易数紫微斗数奇门遁甲易经易学六爻占卜算命看相法术奇门大六壬。

3、风水大师家居风水阴宅风水寻龙点穴阳宅风水风水墓葬建筑风水分金定位风水玄学。

4、中医古籍中医针灸中医穴位中医脉学中医方剂中医医案中药本草中医经方中医秘方。

5、道家珍藏道家功法道家丹道道家法术道家符咒 道家养生道藏双休道家修真道家卜算。

6、古籍藏书古籍医藏古籍儒藏古籍集藏古籍诗藏古籍佛藏古籍子藏古籍史藏古籍道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秘籍网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4-4-19 15:06

返回顶部